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中国社会报:以“带”促“建” 社区治理创新的常州实践

来源: 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 2020-06-16

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民政工作的主责主业,是民政部门的使命担当。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基层社会治理中有关基层组织、基本能力、基础工作等重难点问题,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强调以“带”促“建”,形成党建带领下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党建”带“社建”,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围绕“党的工作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目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员为先锋,以为民服务为抓手,优化“针”“线”关系,增进“条”“块”合力,筑牢基层组织体系。

强化“党建引领”,织密党建基层网络。全面构筑“党委(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组”的三级社区党建网络。围绕推进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调整优化网格设置,依靠党建把各项工作、各类信息、内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整合,涌现出“党员微家”“三红网格”等一批典型做法。推动基层党建制度与物业服务管理协商机制有机衔接,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住建局制定下发《关于以党建引领推进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建设》,进一步延伸党组织触角,提高党组织领导下的物业服务管理和社区治理水平,打造了“先锋楼道”“红色物业”等服务品牌。

用好“党群阵地”,激发社区党建活力。全面提升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重点加强经济薄弱村、老城区社区用房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改造完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53个。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以社区道德讲堂和社区天天乐等平台为抓手,深层次、宽维度地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7+工作法”“589党员服务驿站”“蜂声汇意室”等社区党建工作品牌发挥出积极作用,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

推进“三社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共促。坚持“公益+市场”“专业+多元”,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公益”新路径,推动117个公益项目落地城乡社区。今年又牵头组织工信局、体育局、科协等多个部门,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活动,实施项目60个,涉及资金1300余万元。坚持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开展公益创投,征集社区需求529项,包括养老为老、助残助孤、济困帮扶、社区治理等方面。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推动农村社区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支持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头雁”带“雁阵”,打造基层治理铁军

认真落实全省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主动对接市委专班任务,聚焦民政主责主业,全力打造一支“五强”型村(社区)干部队伍。

激发“头雁效应”,发挥以上率下作用。聚力推动覆盖“选、育、管、用、督”全链条管理模式,会同市委组织部联合出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企业年金制度暂行办法》,以及专职化管理村(社区)干部《县乡共同管理暂行办法》《教育培训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稳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优先把党性强、能力强、改革和服务意识强的干部选为“领头雁”。充分发挥党员教育“3211工程”三大载体作用,将“许巧珍工作室”等作为社区工作者教育基地,引导党员干部深悟初心、勇担使命。举办全市城乡社区工作者先进代表事迹报告会,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鼓励激励”,形成群雁齐飞局面。注重将优秀社工培养发展为党员,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干部担任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目前,全市社区干部担任市级人大代表19人,社区书记担任市级党代表13人。疫情防控期间,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全市城乡社区工作者的八项措施》,突出在政治关爱上“三优先”、待遇激励上“两提高”、人身保障上“三落实”,全市共有38名社区干部获得提拔。

构建“职业体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围绕“进入有专项制度、岗位有专业能力、评价有专门标准、待遇有专属保障”要求,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等部门研究出台村、社区干部“三岗十八级”薪酬管理文件。积极落实常州市村(社区)干部专职化管理“1+9”系列政策,以专职化管理促进基层干部有位、更有为。同步推进“青蓝工程”,创设“常州社区论坛”,加强储备人才培养,形成“老中青”搭配的工作梯队。

“社工”带“义工”,广泛凝聚社会力量

聚焦群众期盼,着眼难题破解,以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等工作为抓手,通过建强社工队伍,组织义工有序参与,大力开展“微自治”“微项目”,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牵头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和“政社互动”“减负增效”等改革实践,增强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准入制度落实上的组织力、执行力。完成智慧社区APP与全要素网格化APP的无缝衔接、融合共享,在全省率先建成街道(镇)公共服务“一站式”受理平台,首创“四级联动”服务模式,聚集多方资源下沉社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推行“全科社工”,提升为民服务质效。围绕打造“五大明星城”、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持续实施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采用定期和不定期、集中轮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理论和实务培训。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统一要求、规范设置,立足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形成“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全科社工”服务模式,腾出更多社工力量,联合党员中心户、居民志愿者等,开展上门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创新“志愿服务”,提振公众参与热情。整合“专业+公益”服务资源,在网格中以党组织为核心,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作用,以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党员义工365”行动等为载体,因地制宜打造规范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社区社工、驻区单位、党员义工365志愿者、安全巡逻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等相结合,广泛开展助老、助困、助学等关爱行动。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实行积分制、项目化等措施,激励更多人参与社区共治,让“陌邻”变为“睦邻”,促进社区文明和谐。(中国社会报社 202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