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要闻】
1.东风公司捐赠1000万元成立“十堰慈善·东风离退休职工关爱基金”。8月15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实汽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向市慈善总会捐赠800万元、200万元,联合设立“关爱基金”,用于东风公司、东实股份离退休职工入住养老机构补贴发放、幸福食堂就餐补贴、家庭适老化改造补贴等,让“幸福养老”在东风老职工的家门口落地,解决好东风公司的“后顾之忧”,打造我市养老服务、慈善事业政企协作品牌。
2.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项目在我市落地实施。近日,我市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城市。试点项目将为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3032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不少于6063人次。通过试点项目示范带动,引导更多专业优质资源投入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在设施建设、机构培育、人才培养、服务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模式,建立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机制。8月22日,市政府办印发《十堰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项目在我市落地实施进行了具体安排。
3.“幸福食堂+快乐学堂”,绘就老年生活新画卷。今年4月,市民政局、市委老干部局印发《关于在新建、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项目中配套建设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的通知》,以建设幸福食堂为突破口,在社区整合嵌入老年食堂、老年大学、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模块,探索走出“幸福食堂+快乐学堂”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着力打造“一刻钟养老便民服务圈”,让幸福生活在老人家门口落地。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开业城市社区幸福食堂15家和助餐点5个,农村地区幸福食堂57个,日均服务老年人近2万人。
4.老年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启动建设。7月14日,市民政局印发《十堰市中心城区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方案》,在中心城区5个社区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试点依托多家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认知障碍专业服务机构实施,通过开展社区老年认知障碍健康教育、风险测评和闭环式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老年认知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覆盖老年人群近万人,5万余名社区常住居民及其家庭将会受益。
5.“精康融合行动”填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功能空白。联合财政、卫健、残联等部门印发《十堰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制定《十堰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暂行)》,推动8个县(市、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助力患者家庭脱困减负,推动专业化照料服务和心理康复服务进社区、进家庭,进一步填补我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功能空白。
6.“双百工程”探索“福彩+救助”新模式送清凉。一是变销售点为转介点,打造救助前沿阵地。在100个福彩销售站设立“救助转介服务点”,承担临时遇困人员引导、救助线索收集、驱寒避暑服务等,每个站点按照1万元标准配备食品、药品、衣物等基本生活物资,与救助管理机构实行联动运行机制,对临时遇困人员实施第一时间救助。“双百工程”以来,全市救助临时遇困人员189人次,其中转介流浪乞讨人员38人次。二是变销售员为协理员,打造流动救援团队。以福彩站点为中心、以救助协理员为重心,健全基层一线救助服务信息员制度,打造覆盖主城区的救助服务网络。聘请100名救助协理员,负责站点周边临时遇困人员巡查发现、临时救助、信息报送等工作。三是变福彩站为公益站,打造公益宣教基地。建立定期回访、救助培训机制,配套出台星级评定奖励办法,打造集救助转介、爱心驿站、公益宣传为一体的公益站,为环卫、快递、外卖等户外作业人员提供临时休息、免费饮水等公益服务。入夏以来,通过福彩站点发放防暑药100余份、矿泉水220箱、西瓜8000余斤。
【工作交流】
“地名+”助力乡村振兴“无名路”变成“幸福路”。全市民政部门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率先在省内全面推进乡村道路命名管理,推动地名设标、传承地名文化、深挖地名信息,创新“地名+”服务,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下沉”、乡村生活品质“上行”。一是“地名+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旅游开发。通过在互联网导航地图精准标注道路、景点、民宿、商超、农家乐、采摘园、合作社、养殖场、停车场等地理实体名称,加大乡村特色旅游宣传推广,助力开发包装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精品项目,全市已命名通往旅游景点乡村道路300余条。二是“地名+道家文化”,助力武当文化传播。积极推介道家经典文化,助力武当山旅游发展,将武当山作为乡村道路命名重要试点地区,做好武当山旅游经济“大文章”,推动实现“一步一景、一景一地名、一地名一故事;一景一标、一标一码、一码游武当;一路一名、一名多标、路路通金顶”。三是“地名+农特产品”,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坚持“以路为媒、以路兴业、以业增收”的思路,加快乡村道路命名工作落地。乡村道路经过命名、上图后,实现合作社标准地名精准导航,让本地茶叶、柑橘、樱桃、西瓜等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入市场,让乡村无名道路真正成为“增收路”“致富路”“幸福路”。四是“地名+历史地标”,助力游子回家创业。全市乡道路命名以历史地标作为路名的多达4000余条,如:天宝路、宝丰路、上庸路、上津路、桃源路、施洋路等等,承载着历史时光和往昔岁月。通过此次乡村道路命名,引领40多位游子回到生养的故土,留住了乡愁,增加了乡土感情。五是“地名+地名标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累计设立乡村道路路牌12000余块,其中粘贴二维码路牌6000多块,建立以实体地名标志和二维码数据库为主体的乡村地名导向系统,为推广乡村特色旅游、特色农业、寄递物流、道路救援、群众出行、游子回家点亮一座座灯塔,农业农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得到有效延伸,助力美丽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