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要闻】
十堰市社工考试传“喜报”,通过人数创新高。近日,2023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全市累计报考人数3275人,通过考试人数554人,同比增长97.15%,报考人数和通过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持证社工1420人,将有力支持保障我市“五社联动”助力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为基层群众提供困难帮扶、养老育幼、心理疏导、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等公益服务。
【民生温度】
“慈善帮扶”精准衔接“政府救助”,实现困有所帮、弱有众扶。市民政局聚焦民生福祉和群众关切,在政府兜底保障实现20万名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基础上,市、县两级探索设立了慈善救助基金,积极推动“慈善帮扶”精准衔接“政府救助”,持续织牢编密“基本民生保障网”。目前,全市已累计帮扶特殊困难群众352人,进一步畅通了困有所帮、弱有所扶“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燃眉之急”。
【经验撷英】
探索“幸福食堂+快乐学堂+健康医堂”社区养老模式。全市民政部门加快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嵌入老年食堂、老年大学、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模块,探索“幸福食堂+快乐学堂+健康医堂”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打造“一刻钟养老便民服务圈”,让幸福养老在家门口落地。一是建设幸福食堂,让老人饮食称心。市民政局制定方案,明确服务内容、价格区间、质量控制、安全监管等建设标准,指导社区建设幸福食堂。探索采取食堂就餐、中央厨房供餐、爱心餐车送餐三种供餐模式,以丰富菜品、实惠价格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开业城市社区幸福食堂17家、助餐点6个,农村地区幸福食堂62个,日均服务老年人近2万人次。二是嵌入快乐学堂,让老人学得开心。市委老干部局、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在新建、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项目中配套建设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的通知》,将老年大学延伸至社区,将老年饭堂办成学堂、餐桌变成书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养生、法律、金融等10类线上课程和舞蹈、绘画、合唱、书法、手工等21门线下课程,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三是配置健康医堂,让老人康养安心。实施社区惠民“医养结合”行动,在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设置“健康医堂”功能区,由专业医疗机构为老人提供健康体检、慢病监测、康复理疗、心理疏导等服务。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巡诊。同时,开展了3197户适老化改造,启动不少于3032张的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在中心城区5个社区探索“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建设,为居家老人健康、养生“保驾护航”。